首页 >> 南乐年鉴2013

农业机械管理

发布时间:2016-03-23 16:31:03   来源:史志办
分享:

概况 2012年,南乐县农机总值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农机总动力76.89万千瓦,增长3.2%。大中拖1471台,联合收割机1859台,分别增长8.2%14%;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比上年增长5%。在小麦生产机械化巩固提升的同时,玉米机收取得历史性新突破,全年全县玉米收获机新增153台,保有量达到284台,完成机收面积31.8万亩,机收率达到56.3%,比上年增长12.1%,居全市第一。保护性耕作、深耕深松、精量播种等先进农机化新技术推广步伐加快,推广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免耕播种“一条龙”服务,变三秋为两秋。


连续九年无重大事故 2012年,县农机局以监理站创建国家级“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为契机,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推动农机安全工作上台阶。把“争创”活动贯穿到农机安全每项工作、每个环节,使监理站执法水平、检测能力大幅提高,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干部职工工作劲头更加充足。落实一把手亲自抓,分管副职具体抓,监理站站长直接抓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分工具体,目标明确,督导有力。全年开展大规模安全宣传4次,出动宣传车50多辆次,印发宣传材料3万余份,悬挂宣传标语120多条。以“三夏”、“三秋”为重点开展3次安全生产大检查,抽调9人分成3组深入田间地头、集贸市场、乡村道路落实安全措施,共查出黑车6台,纠正违章驾驶操作16次,及时排除安全隐患42起。开展送检、送牌、送证600余次,调动了广大机手上站检审的积极性。全年拖拉机入户率达86%,收割机入户率达90%,机手持证率达89%


全县小麦机收率达98.98% 2012年,县农机局超前谋划,多措并举,做到准备工作无遗漏,应急工作有预案,服务机收有措施,确保小麦适时收获,颗粒归仓。一是全面搞好农机检修。成立农机“120”义务维修服务大队,督促指导农机维修网点、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全面做好农机检修。麦收前共检修农机具2万余台,其中收割机800余台。麦收期间,农机“120”维修服务大队公布热线电话,昼夜24小时值班,随叫随到,昼夜抢修,确保机车安全高效运转。二是做好收割机引进工作。县农机局班子成员带队分头到天津蓟县、河北安国、望都和河南确山、巩义、鲁山、偃师等地联系收割机,签订合同作业车辆600余台。68日起,分别派人到平顶山和许昌督促本县车辆和外地签约车辆集结转场到南乐作业,及时召回本县车辆500余台,外地签约车辆及时到达600余台,参战收割机总量达到1700余台,保证全县小麦机收需求。三是打造收割机“绿色通道”。公安、农机部门在大广高速、106国道等主要交通要道县界入口处联合设立跨区机收服务站,昼夜值班,保证过境收割机安全畅通。联合组建170多人的“三夏”保障队伍,在全县主要路段昼夜巡逻,严厉打击强行拦截、非法倒卖、砸抢机车、敲诈机手等行为。实行境内警车护送制,登记过境收割机960台,护送出境276台,接入南乐县632台。市长盛国民对南乐县打造跨区作业车辆“绿色通道”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四是开展全方位零距离服务。全面搞好信息指导、纠纷处理、后勤保障等各项服务,为机手生活与作业提供一切方便。全年完成小麦机收面积58万亩,机收率达到98.98%。农机局的典型经验在全市推广。


全县玉米机收率达56.3% 2012年,县农机局实施七项措施,加大推进力度,实现玉米机收新突破。一是宣传发动。开展玉米收获机械巡展和4次玉米机收作业现场演示会,向农民群众直观展示良好作业效果。开展玉米机械收割与人工收割比时间、比成本、比效率,算投入、算收益的“三比两算”活动,使群众全面了解玉米机收的优点。全县共出动宣传车50台次,展示玉米收获机120余台(次),悬挂横幅300余条,接受群众咨询1.2万人次。二是政策促动。南乐县第二批农机补贴资金优先满足玉米收获机补贴需要,对玉米收获机补贴放开台数限制,直到资金用完为止。三是行政推动。县农机局与乡村两级紧密结合,突出行政推动,强化配合联动,推动玉米机收开展。四是典型带动。按照“以点带面、重点突破、逐步扩大”的原则,建立玉米机收示范基地6个、示范方3个,做到点增加、面扩大,形成“以点促户、以户带村、以村带镇”的整体推进格局。五是效益拉动。坚持走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路子,组织开展玉米机收跨区作业,引导农机合作组织开展土地流转、托管和订单作业,实行规模化经营,为大面积推广玉米机收创造良好条件。全县共签订玉米机收作业合同600余份,落实作业面积11.3万亩。六是农机农艺互动。加快农机农艺融合,推行玉米标准化种植。全年全县玉米机械化播种面积达31.53 万亩,建立玉米标准化种植示范田,为玉米机械化收获打下基础。七是信息服务联动。对全县适宜机收玉米种植面积、区域分布、成熟时间、玉米收获机械保有量、引进量与分布情况进行整理汇总,及时在信息平台发布,促进供需衔接,引导玉米收获机有序流动,支持玉米机收跨区作业顺利开展。全年全县完成玉米机收31.8万亩,机收率达56.3%,比上年增长12.1%,居全市第一。玉米机收的成功推广缩短玉米收获期,降低玉米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效益。


监理站成功创建国家级“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 2012年,县农机局监理站作为全市独家参加国家级农机监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争创活动。县农机局采取多种措施确保争创活动成功。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争创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为争创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加强硬件建设。新建一座65平方米服务大厅,装修一间40平方米便民工作室,硬化多功能驾驶员考试场地,购置考试、检测和事故处理设备等,提高检测能力。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素质全面、作风优良、政治合格的精干农机监理执法队伍。四是提高服务水平。开展“六比六争”(比操守,争做原则型职工;比干劲,争做奉献型职工;比敬业,争做勤勉型职工;比作风,争做服务型职工;比创业,争做开拓型职工;比知识,争做学习型职工)、“六亮六创”(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亮服务、亮点评、亮评议,创一流部门、创一流队伍、创一流服务、创一流窗口、创一流业绩、创一流形象)活动,实行“四零” (实现服务过程零差错、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受理零推诿、服务方式零距离)工作法,提升农机监理服务水平。7月,县农机监理站通过农业部验收。


全年签订土地托管流转意向书5000余份

2012年,县农机局抓住春节期间大批农民工在家的有利时机,组织20名工作人员和18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深入全县乡村宣传土地流转、托管,设立咨询台,为农民群众现场解答各类问题。引导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与农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展土地流转、托管、订单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指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生产资料的供应和耕、种、收、施肥、植保机防“一条龙”服务;加强对农机合作社人员、农机大户和农机手的技术培训,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全年全县共签订土地流转、托管、订单作业意向书5000余份,签订土地作业面积9.4万亩。


全年争取农机补贴资金666万元 2012年,县农机局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66万元,补贴发放机具1816台(套)。南乐县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县,获得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资金150万元。一是严格按程序操作,主动接受职能部门监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二是实施补贴政策倾斜,对农机合作社购机予以优先补贴,对玉米收获机实施重点补贴,壮大农机合作社发展实力,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三是采取加班加点、增设窗口等方式加快补贴实施进度,方便群众购机办事,确保不误农时。加大对设施农业、畜禽养殖、林果生产及农产品加工机具的补贴力度,共实施补贴资金50.8万元,补贴机具408台(套)。三是把补贴政策倾斜支持与农机合作社土地流转工作绩效相结合,加速推进土地流转进程。


新增农机专业合作社4家 2012年,南乐县新建农机专业合作社4家,全县农机合作社总量达24家,年经营总收入达1186万元。全民乐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功创建省级示范社,获得省农机局奖励资金20万元。县大丰农机合作社、县冯老四农机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示范社。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是农机购置补贴不是“普惠制”。虽然补贴资金规模持续增大,但与农民购机需求和全县农机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仍然偏小。一些先进适用的大中型复式作业机械价格昂贵,农民无力购置。二是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不够。推广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乡镇一级无推广机构和人员,经费不足,致使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步伐较慢。三是全县农机化水平不平衡。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县东机械化水平较高,县西较低;农机装备结构不平衡,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农机利用率较低;不同作物机械化生产水平不平衡,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而玉米、花生等秋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四是农机安全监管难度较大。农机执法手段和环境不完备,无上路执法权;农机手文化素质偏低,法律意识淡薄,参加年检、年审的积极性不高,存在黑车非驾、违章操作等现象。

(王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