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乐县情简介
南乐县地处河南省东北部、豫鲁冀三省交会处,辖6镇6乡,322个行政村,人口60万,面积624平方公里,耕地65.6万亩。近年来,南乐县按照“调整一产、转型二产、繁荣三产,城建提质、乡村振兴、民生优先”的发展思路,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是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全国无邪教创建示范县、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整县推进县。
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苍颉故里。西汉初年建制,五代后唐时期改称南乐至今,是造字圣人苍颉故里,是中国苍颉文化之乡,苍颉文化、先贤文化、运河文化、酿酒文化、戏曲文化等源远流长,现存苍颉庙、文庙、郝胥陵、隋唐运河、十二牌坊等遗址,苍颉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乐县是“智取生辰纲”发生地,流传至今的“目连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乐县人杰地灵,先后涌现了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明朝监察御史“布衣巡抚”魏允贞、治河名臣工部尚书李从心等。南乐是革命老区,境内有豫北第一党支部——佛善村党支部、中共直南特委第一支抗日武装四支队发源地、“武联防”纪念地,宋任穷、杨得志、杨勇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了工作和战斗的足迹。
交通便利区域交融的桥梁纽带。南乐交通便利,大广、南林两条高速,106、341两条国道在县内交汇,正在建设的郑济高铁穿境而过并设南乐站。南乐是河南省距雄安新区最近的县,距郑州、济南、石家庄均在200公里左右,是三个省会城市两小时“经济圈”的交叉辐射地,是中原经济区融合衔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山东半岛经济圈的“桥头堡”,具有“辐射三省、经营四方”的独特优势,由区域边缘走向经济发展前沿。
林廊交织绿水萦绕的宜居之地。南乐生态良好,马颊河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在全省率先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全面整治农村生活垃圾;率先实施生态农业信息化系统、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体系等项目,智慧农业发展迅速,实施丹江水进农村工程,是全国首个丹江水城乡全覆盖的县。
三产融合链条完善的产业新城。南乐农业基础良好,是全国秸秆养畜十佳示范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实施现代农业发展“三三三”战略,西邵红杏、元村胡萝卜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品一标”农产品23个,产地规模7900公顷。培育了生物基材料、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打造了全国首条完整的生物基材料产业链条,发展生物基产业治理“白色污染”的做法受到全国政协关注。县产业集聚区被评为全省一星产业集聚区,全省“十快”产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