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乐政
  • 索 引 号: J3001--0-2022-33650
  • 主题分类: 乐政〔2022〕1号
  • 发文机关: 南乐县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2022-01-09 10:35:59
  • 标  题: 乐政〔2022〕1号 南乐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乐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1—2025年)的通知
  • 发文字号: 乐政〔2022〕1号

乐政〔2022〕1号 南乐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乐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1—2025年)的通知

2022-01-09   县政府办公室

乐政20221

 

南乐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南乐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1—2025年)的通知

 

各乡)人民政府,县政府部门

南乐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17

 

南乐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1—2025年)

 

体育是重要民生,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增进健康、增添幸福的基本保障,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党和国家推动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为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体育强县和健康南乐建设,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国发〔202111号),根据《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濮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濮政〔202129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建设体育强县为主线,以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抓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全民健身的多元功能和综合价值,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国家战略,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健身和健康诉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健身需求,实现全民健身共建共治共享,全方位推进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南乐绚丽篇章增添靓丽色彩。

(二)发展目标。2025年,全民健身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融合化、法制化程度显著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过40%,县、乡镇、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网络体系全面建成,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6平方米,城区、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基本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5名,各类全民健身站点达到600个,全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低于全省数值,人民群众对全民健身工作的满意度不低于85%。以全民健身为引领的全县体育工作整体水平保持全市先进行列,把南乐建设成为有影响的运动之城、活力之城、健康之城、幸福之城。

二、构建更高质量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体系

制定实施《南乐县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 十四五期间完成县级建设任务,全县拥有30亩以上的体育公园超过3个,健身步道总里程超过300公里,体育场地数量超过400个。乡镇双有健身场地设施覆盖率100%,新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覆盖率100%,新建社区居住区体育设施双有覆盖率100%,老旧小区改造体育设施配套率100%,街头小微健身园体育设施配套率100%,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覆盖率100%

(一)全面建成县、乡镇、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网络体系。高标准建设体育、游泳馆提前完成市定目标,补齐短板,填补空白。乡镇和新建城市社区双有健身场地设施、老旧小区改造健身设施、行政村新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双有行政村比例超过40%

(二)强力推动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小型体育综合体、小微健身园四类重点健身设施建设。2025年,建设3占地80以上的体育公园,全县健身步道总里程超过300公里。大力推动小型体育综合体建设,城区街头小微健身园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

(三)强力推动田径、球类、极限、冰雪四类基础体育项目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大力推动田径场地建设,加快建设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场地。其中,每万人拥有三大球场地(包括室内)总数量超过10个,每万人足球场数量达到1

(四)进一步扩大公共体育设施、学校体育设施、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三类设施开放。符合应急、疏散和消防等安全标准的公共体育设施全部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拥有体育场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向社会开放数量的比例、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的学校比例均不低于90%。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应覆盖晨晚练等群众健身高峰时段,不得全部安排在用餐高峰等群众健身需求较低的时段。

(五)不断丰富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非体育用地、非体育建筑两类空间供给。定期调查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城市路桥附属用地、闲置厂房仓库、公共建筑屋顶、医疗卫生、农业林业水利等非体育用地空间资源情况,制定并向社会公布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非体育用地目录。定期调查可复合利用的城市文化娱乐、养老、教育、医疗卫生、商业、公共服务等非体育设施建筑资源情况,制定并向社会公布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非体育建筑目录。

三、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主题示范活动,努力培育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即: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月系列活动、工间健身活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进社区(农村)活动;综合性运动会:全县运动会、县全民健身运动会、县老年人健身大会、县中小学生运动会、单项品牌赛事:龙舟赛、篮球系列赛、乒乓球系列赛、健身气功大赛、太极拳大赛、广场舞大赛、象棋系列赛。每年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县级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不低于5次。

(一)大力发展县级赛事活动。每年举办县级全民健身综合性运动会不少于2次,参加全民健身综合性运动会总人次占常住人口不低于1%;每年举办县级全民健身单项赛事不少于10次;每年举办县级线上赛事活动或智能体育活动不低于3次。

——积极开展国家体育总局号召的全民健身主题示范活动。持续开展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等主题活动。发展民族、民俗、民间传统体育大赛,农民丰收节农村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活动影响力和城乡居民的参与度;积极壮大龙舟赛环湖健步行冀鲁豫象棋公开赛篮球联赛等系列品牌活动。制定运动项目办赛指南和参赛指引,提前发布年度体育赛事目录,服务和规范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发展。

(二)发展乡镇级赛事活动和社区运动会。社区运动会为龙头,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影响力大、可持续发展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城乡基层依托节假日,大力组织开展健身跑、健步走、骑行、徒步、游泳、球类、广场舞、太极拳、舞龙舞狮等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乡镇每年举办4次以上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其中至少包括1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村(社区)每年举办2次以上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日常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人数占社区人口比例不低于50%

(三)发展传统项目和特色项目。

——培育全县青少年赛事体系。设立全县学生(青少年)运动会,科学设置组别、统一注册资格、合理安排赛制,精心组织实施。实施新周期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开展奔跑吧,少年主题系列活动,让孩子们跑起来。

——发展三大球运动。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积极开展校园三大球活动,对标国家足球试点城市标准发展足球运动,创建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和国家级足球特色幼儿园,大力发展足球人口。推动三大球赛事活动常态化,全县每项要开展不少于1种常规赛事,定期按届连续举办。充分发挥体育协会作用,办好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篮球联赛,积极创办排球赛事,带动青少年体育发展,提升竞技水平。着力解决足球校园联赛拔高、团体项目中个体运动员评价、学校高水平专业老师(教练)招聘、二级以下裁判员审批等实际困难。

——发展极限运动。选拔并推动极限运动人才输送。

——发展冰雪运动。围绕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国家目标,大力开展群众冰雪运动,组织冰雪运动进社区、进商场、进景区、进家庭等活动,扩大直接参与冰雪运动的人口基数。支持冰雪运动进校园,发展青少年冰雪运动俱乐部,培训冰雪项目校园辅导员,培育和发展省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冰雪),培养冰雪运动后备人才梯队。

——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的体育干预,合理调整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设施器材标准,在配备公共体育设施的社区、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配备适合学龄前儿童大动作发展和身体锻炼的设备设施。提高健身设施适老化程度,推广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休闲项目,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赛事活动。完善公共健身设施无障碍环境,开展残疾人康复健身活动。推动农民、妇女等人群健身活动开展。

四、构建更加强大的体育组织服务干预体系

牢固树立运动是良医,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强化健身指导,让健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到2025年,每万人拥有体育社会组织数超过1个。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3.5人。加快“1+4”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即:1个体育总会(或体总分会),4个人群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农民体育协会、残疾人体育协会),“1+4”体育社会组织实现县级全建设,努力扩大乡镇覆盖面。努力构建由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人群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健身团队组成的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网络体系,夯实全民健身组织基础。引导和督促体育社会组织不断健全治理结构,丰富和完善会员体系及会员服务,持续提升自身能力建设,构建政府行政监管、社会公众监督、体育社会组织自律三位一体的综合监管体系。

(一)健全重点体育社会组织。大力发展单项体育运动协会、社会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2025年,有5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区比例不低于90%;县城区每万名青少年拥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数量不低于1个;开展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工作的中小学比例不低于40%

(二)实施重点人群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全面落实《南乐县老年人妇女残疾人运动健身实施方案》,加强科学指导,促进妇女、老年人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

(三)大力发展职工体育赛事活动。鼓励和支持新建工作场所建设适当的健身活动场地,积极举办职工体育赛事活动,定期按届举办全县职工运动会,促进各行业、系统和各人群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面落实《南乐县推广普及广播体操实施方案》,建立工间健身制度,举办职工体育赛事活动、开展工间操活动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占比不低于60%

(四)提升全民健身指导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县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功能,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国民体质监测站。每年依托国民体质监测监测站组织开展以健康促进为主要目的的国民体质测定活动,国民体质监测人数高于全平均水平,合格以上达标率不低于93%。推广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基本实现公共体育场所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指导全覆盖,为社区居民提供运动健身指导服务。做好科学健身方法的整理分类和权威发布,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上科学健身指导。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每年组织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每年组织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活动,学生体质健康国家标准合格率超过93%、优良率不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每年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不低于5次。

五、落实工作机制,强化全民健身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把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列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考核评价体系,将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加以推进和考核。充分发挥全民健身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部门联动、分工合作、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为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提供组织保障。

(二)强化政策保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力度。落实和优化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全民健身事业。将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制定并向社会公布可用于建设全民健身设施的非体育用地、非体育建筑目录或指引,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鼓励租赁供地、倡导复合用地,建设举步可就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三)壮大人才队伍。加强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建设,将全民健身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结构优化作为推进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优化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机制,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强全民健身人才队伍与其他行业人才队伍的互联互通。积极引导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其他领域人才为全民健身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完善全民健身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全民健身人才智库。

(四)实施绩效评估。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实施成效进行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对重点目标、重大项目的推进情况进行专项评估。各级全民健身领导小组不定期对本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指导。2023年,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落实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体育部门报告。 

 

  南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17印发